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技治土
成都的五彩天空 成都日报资料图片
成都高新区天蓝水清 成都日报报资料图片
蓝天白云下的成都 成都日报报资料图片
前日,四川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新都区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处举行。成都有57个项目纳入“三大战役”集中开工,总投资约419亿元。其中,水污染防治项目34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6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9个,科技类项目9个,生态修复项目8个。在一个个项目的牵引和支撑下,成都的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将持续深入、稳步推进。
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早在今年初,我市便全面打响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了《成都市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铁腕治霾,打好蓝天保卫战
提前24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截至12月7日,成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0天,在距离今年结束还有24天时,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而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截至12月10日,全市优良天数231天,优良率达67.3%,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84、52微克/立方米,均低于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浓度控制目标;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2天,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6.8%、13.3%。
这和提前谋划不无关系。制定《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7年度重点任务》《实施“成都治霾十条”推进铁腕治霾工作方案》,出台《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办法(试行)》,修订《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强化源头、分类、协作治霾……多管齐下、逗硬治污,成都铁腕治霾,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抓好压减燃煤。我市对804台燃煤锅炉实施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完成年度任务的84.45%,减少煤炭消耗约87.06万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实现燃煤锅炉“清零”。
抓好治污减排。一是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国电金堂电厂61、62号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排放浓度均降低50%左右。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100户企业,已完成97户设备拆除。清理整治14148户“散乱污”工业企业,已依法关闭9360户、整改规范1007户、调迁入园55户。三是开展臭氧污染防治。实施夏季臭氧防控专项行动,建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制定分行业治理工艺推荐技术。四是强化餐饮油烟控制。拟定《成都市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心城区432家室内烧烤店完成“炭改电”,中型以上餐饮企业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60家特大型餐饮企业实行油烟在线监测。
抓好控车减油。我市出台《成都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制定机动车环保检测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全市2.3万余辆黄标车基本淘汰完毕。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正按程序报批。
抓好清洁降尘。1358个符合安装条件的建设工程项目全部安装在线视频监测设备。开展工地扬尘专项督查和运渣车专项整治行动。拟定重点项目名单,名单外土石方作业工地2017年12月1日到2018年1月31日期间一律停工。
抓好综合执法。强化环境日常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化品、非法处置危废、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机动车环保检测弄虚作假、经营劣质油品等环境违法行为。2017年1-11月,累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153件,同比增加252.30%;处罚金额1.92亿元,同比增加452.40%
抓好科技治霾。全市积极推动3D气溶胶激光雷达、“呐思”系统(全国空气质量高分辨率预报和污染控制决策支持系统)、超细清水雾、大气电离技术、冷却技术等应用实施。
重拳治水,打好碧水保卫战
1-11月,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1-11月,岷江、沱江成都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67.3%。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氨氮、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5.6%、21.6%,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Ⅴ类;岷江外江岳店子出境断面总磷浓度同比下降11.3%,水质由Ⅳ类改善为Ⅲ类;沱江宏缘断面氨氮、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4.4%、21.4%,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中心城区、各区(市)县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100%、98.2%——这是碧水保卫战的成绩单。
按照重拳治水的要求,我市制定了《2017年度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成都治水十条”推进重拳治水工作方案》,实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共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实施严重污染水体挂牌整治。围绕毗河、西江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新津南河、鹿溪河等流域,整治农贸市场等污染源6143家。完成城市建成区53段黑臭水体719个污染排口截污治理,水体水质全部达到消除黑臭标准。
实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制定扩能提标方案,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同比增加10万吨/日,主城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7%、86.5%、69%。完成中心城区雨污分流项目79个,新建污水管网173公里。
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印发《全面清理整治全市禁养区养殖场(户)工作方案》,关闭禁养区1344家养殖场(户),完成率为98.39%。
实施工业企业治污减排。对全市造纸、氮肥、印染、制药、印染、制革、涉磷化工等73家企业开展水污染清洁技术改造,已完成67家。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4148家。基本完成16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63个水污染物减排项目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488万吨、氨氮0.34万吨。
实施城市水生态提升工程。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建设天府绿道。大力推动“宜居水岸”建设,建构百水润城、水清岸绿的水环境,打造开敞宜人的城市水景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彰显城市历史文化。
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实施饮用水源地水域封闭管理,完善标识标牌设置,加快建设水质在线自动站、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制定《成都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深入开展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排查及整改。加快“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工程建设。
科技治土,打好净土保卫战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如何打好净土保卫战,成都实施科技治土。据了解,我市制定了《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成都“治土十条”加强土地资源永续利用2017年行动方案》,实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实施土壤监测预警建设。我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土壤污染详查总体方案》,制定了《成都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现已完成10个涉重金属企业搬迁后遗留场地土壤调查评估、100个重点工业企业的土壤点位调查。核实1600个重点行业企业卫星遥感情况,与34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控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控行动。将3035个农用地点位调查评估结果运用于成都市2017年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陆续启动林地、园地、果蔬、粮油作物、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周边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
实施建设用地风险防范行动。初步建立成都市污染地块名录信息库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对用途变更为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企业用地,强化调查评估,严禁不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进入用地程序。
实施综合整治行动。自2017年7月1日起,崇州市、彭州市和新都区的新改扩建项目,其重金属排放标准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摸底市域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废旧衣服等再生利用行业情况,清理企业343家、集散地9个,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行动。推进崇州市、蒲江县土壤污染修复项目治理,加快建设崇州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
新都区污染防治
“三大战役”取得成效
在此次集中开工的我市“三大战役”重大项目中,新都区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作为重点项目,也破土动工,而随着工程的逐步推进,将大力改善新都区水生态环境,为筑牢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区作出贡献。那么新都区是如何开展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呢?记者了解到,新都区通过分类治霾、全域治水、精准治土,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在分类治霾方面,新都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门试点工作,开展环保、公安联合执法,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抽测、路检,购买了10辆科技除霾降尘车,多措施综合治霾。今年内,区内13家砖厂停止生产,全区剩余134台燃煤锅炉实施“清零”行动,完成681家“散乱污”企业的关停工作。同时,开展了家具园区污染成因分析,科学制定家具园区及周边家具企业治理对策,率先推行家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并建设了14个空气质量自动考核站和16个空气质量网络化自动监测微型子站,精准实施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动态管控。
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新都区PM10均值浓度为79.6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同比下降32.2%,PM2.5均值浓度为51.8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同比下降25.5%。
在全域治水方面,新都区全面实施严重污染水体挂牌整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治污减排、城市水生态提升工程、饮用水源规范建设6大行动。推行河长管水,全区1884名河长、17名河道警长,健全了区、镇、村三级河长管理体系。实行生态补水,通过争取省、市支持和购买为毗河争取常年10个流量的生态基流,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在精准治土方面,新都区制定了《2017年度新都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排查。对全区农用地土壤取样检测334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15万亩。
环保科普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有哪些?
室内空气污染除了来源于室外大气外,还有很多室内的污染来源——
(1)人和其他生物呼出的产物。人和其他生物的呼出气中除了水、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甲醇、乙醇、硫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还可能包含多种致病微生物,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随飞沬喷出的病原微生物,会对室内空气造成污染。
(2)人类日常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例如,吸烟产生的烟雾、烹饪和取暖产生的燃烧产物、烹饪产生的油烟都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3)室内的建筑材料、装修装饰材料中散发出的污染物。例如,建筑材料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都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4)室内空调设备产生的污染物。例如,空调设备的空气过滤器、制冷盘管、通风管道和冷却水中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不同燃料分别产生哪些主要污染物?
目前,较常用的家用燃料包括煤、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有些农村还使用秸秆、牛粪等生物质燃料。除了产生常见的二氧化碳和水分之外,煤燃烧主要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气态燃料(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燃烧主要产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而生物质燃料成分很复杂,因而燃烧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如大量灰尘、二氧化硫、颗粒物、一氧化氮、氮氧化物、多环芳径等。
为什么冬季雾霾天比较多?
PM2.5浓度水平受污染源排放影响,即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都会导致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浓度增加。此外, PM2.5浓度还与特定的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在全国范围内,冬季由于地面夜间的辐射降温明显,大气低空易出现逆温层,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严重阻碍空气的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的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多发。其次,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特别是受取暖等的影响,污染物增多,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促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二次颗粒物的转变,进一步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另外,冬季出现雾天的频率更多,从气象学角度看,有雾时大气比较稳定,易使污染物积聚。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较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雾霾就会进一步加剧。
记者 缪梦羽